如何提高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的差的因素

  • 来源:不详
  • 时间:2021-12-16 16:21:04

经常听到朋友抱怨自己的心理素质很差,心理承受能力不强,遇到一点点小事就紧张、害怕,烦躁,沮丧,在人多的地方,表现拘谨,脸红,不敢讲话等等,每当遇到这种出现这些情况时,自己都觉得很不好,但是又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或者该怎么样去改善,接下来,结合自身的经验,我给大家总结一下。

首先,我们一定要先了解一下自己为什么心理素质差,换句话说就是造成我们心理素质差的原因有那些?

1.负面情绪:我们都知道在心理学上把焦虑、紧张、愤怒、沮丧、悲伤、痛苦等情绪统称为负性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影响着我们对生活的态度。身体也会有不适感,甚至影响工作的顺利进行,进而有可能引起身心的伤害。

网上也有相关的注解,比如:

英国心理学家研究对六万名成年人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其中近15%的人有心理问题,女性要比男性多。年龄较为年轻、有吸烟习惯的人、服用降血压药物者似乎较易有身心困扰,这些人往往收入也较低。跟踪8年后发现,有人死于缺血性心脏病、中风与其他心血管疾病。

心理学家指出称,一般人口中约有15%—20%的人有情绪障碍、心理困扰。过去的研究已经发现,这些常见身心困扰可能与冠状动脉疾病有关,但很少有人研究身心疾病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是否有关联。心理学家总结指出,该研究结果有助于医生从普通精神病患者中筛选病患,从而减少这些病患由心脏病和中风而导致的死亡风险。

2.环境:一个舒适的环境人自然不会有太多的负面情绪,人在一个相对舒适干净整洁的环境下会更容易建立自信。相反,一个肮脏吵闹家具摆放乱七八糟的环境下更容易会有烦躁,悲伤等负面情绪的产生。

因此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会给自己的身心带来良好的发展,负面情绪少了,人的心理素质也就可以得到提升。

根据宾州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最好的居住区应该在郊区。研究发现,根据郊区居民的报告,他们处于精神亚健康的时间比城区和乡村地区的居民都短。

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格兹(StephanGoetz)说:“居住在郊区的人,比起乡村地区来说,离自己的工作地点和城里的便利设施较近,同时也离城里的生活压力较远。人们有时会希望不要和其他人走得太近,但也不能走得太远。总体来说,社区对人支持的越多,人们就生活的越快乐,也能更好地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3.家庭因素:一个和睦的家庭是影响心理的一个很关键因素,从人出生后,第一个要适应的就是家庭环境,父母的言行及家庭中其他成员的言语行为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在单亲家庭或者关系不和睦的家庭中,人的心理一般有扭曲,看待人际关系的角度和常人不一样,并且情感上偏敏感,很容易把一些小的事情人为的扩大化,造成情绪不稳或者引起言语冲突等。

家庭的和睦影响着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同样也影响着我们情绪上的波动。

4.人际关系造成的心理反差: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最后25年。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FrancisGalton)对个体差异的调查有突出贡献。他设计了测量感觉运动和其他简单能力的测验,收集了不同环境下关于个体的各种数据,发展了数据分析的相应的统计技术。因受人类遗传的兴趣所驱使,在高尔顿多种多样的研究中还包括有对杰出人物的家谱的详细研究。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在测验的发展中扩展了高尔顿的工作,并把这种方法结合到实验心理学领域中。在法国心理学家比内和亨利的一篇《个体心理学》的论文中,对个体差异心理学的目标、范围、方法做了第一次系统描述。年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施太伦出版了《论个体差异的心理学》,书中提供了特体差异的较完善的论述和概括的研究结果。该书在后来正式修订时,它的副标题就是“差异心理学的方法学基础”。随后对个体和群体差异的研究与心理测验、遗传学、发展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的发展紧密相联。所有这些对差异心理学的方法、数据和概念都有显著的贡献。

生活上我们总是会面对更多的人,如果人和人的人际关系没有处理好,人心理上就会产生自卑感,心理会有反差效应。同样不光是人际关系,职业、生活、恋爱上的失败也会造成心理上的反差感。心里不平衡了,就会自卑不自信。心理素质也就会逐渐变差了。

5.身份认同:什么叫身份认同,大家有可能不太理解,通俗的来讲,就是大家对自己是否认同。换种说法就是你对于自己了解多少,你喜欢你自己吗?

有科学家表明,人在一个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就会固化思想。当人对自己产生不认同的时候,人就会对自己产生排斥,不接受。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比如你一直很穷,而且你习惯了当前的这样的生活状态,你突然有一天你中了彩票中了一百万。可你会发现你的潜意识不接受自己现在的成就,你会认为这些不是你应该获得或者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你会很快就会挥霍掉,回到你所认同的身份中去。

这一点很有意思,人会对自己定位,自己内心对自己会有一个身份,如果你获得东西超出自己接受的身份范围,就会不认同。

关于身份认同,我搜集的资料这样的:

身份认同(identity)是对主体自身的一种认知和描述,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文化认同、国家认同。

由于文化主体之间的不同所以需要主体的身份认同,文化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身份认同的嬗变。身份认同主要是文化认同问题,主要由主体的个体属性、历史文化和发展前景组成。

身份认同感和身份认同度则表征个体在诸多文化个体间的身份确认度。这个词语如今主要出现于哲学、文学、人类学、社会学、电影等方面。建筑领域中除了用于建筑师作为文化个体来讨论,而对于建筑物则极少有引用。

从文化角度讲,在个体认同过程中,文化机构的权力运作促使个体积极或消极地参与文化实践活动,以实现其身份认同”。“

集体身份认同,是指文化主体在两个不同文化群体或亚群体之间进行抉择。因为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这个文化主体须将一种文化视为集体文化自我,而将另一种文化视为他者”。“

自我身份认同(self—identity),强调的是自我的心理和身体体验,以自我为核心”。“社会身份认同(socialidentity),强调人的社会属性”。“

从个体认同到集体认同,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这类过程动态地描摹了身份认同的嬗变机制。在自成一体的部族社会,或天人合一的封建宗法社会,姓氏、血缘、性别等共同构成了牢固不变的身份认同机制。

然而,资本主义现代性自上而下地改变了西方社会整个结构,也将大批化外民族强行带入了现代性的快车道。因此在更广泛的含义上,身份认同主要指某一文化主体在强势与弱势文化之间进行的集体身份选择,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思想震荡和巨大的精神磨难。其显著特征,可以概括为一种焦虑与希冀、痛苦与欣悦并存的主体体验。我们称此独特的身份认同状态为混合身份认同(HybridIdentity)”。

综上所诉,如果对自己的身份不认同,就会产生挫败感或者焦虑不安,就会造成心理素质变差。

6.社会因素以及自卑抑郁恐慌的因素:

①社会因素:谈到社会因素首先我们要先来认识一下护理心理学,所谓护理心理学是这样的:

所谓护理心理学,是指从护理情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在护理情境这个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此定义中所指的“个体”,即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护士与病人两个方面。就是说,护理心理学既要研究在护理情境下“病人”个体心理活动的规律,又要研究“护士”个体心理活动的规律,二者不可偏废。

将心理学原理和方法运用于现代护理领域,在心理学中就形成了一个新的应用学科——护理心理学。它侧重研究护理工作中的心理学问题,是医学心理学在护理工作中的分支,但在某些护理心理学的专著中,则包括了大部分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

关于护理心理学的历史,是这样的:

自19世纪中叶南丁格尔(Nightingale,~年)创立第一所护理学校后,人们就把‘担负保护人类健康的职责,以及护理病人而使之处于最佳状态看成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及护理学的发展,护理制度由过去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转变,把人看成是一个身心统一的整体,护理工作就是要给病人以护理支援,关心病人的心理,提高自我护理能力,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了中国中等卫生学校4年制护理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包括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心理卫生、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心理护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等。内容精炼、结构严谨、注重实用,是一本适合中等卫生学校4年制护理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

我们在回到之前的问题——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会对个人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社会因素可以影响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方向。

如今科学快速发展,生活节奏随之加快,我们承受着越来越重的心理压力,至于心理压力我会在下文中明确指出详细说明。目前,社会因素并不统一,我们暂时把它分为三类:

1.社会环境的变迁

包括地理环境的变迁和社会文化的变迁。现代社会人口迁移是十分常见的现象,由此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的因素也就接踵而至。而现代化、都市化等社会文化变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极为密切,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成员。

2.生活方式的演变

个人在一生中会按照家庭、学校、社会的要求不断调整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家庭的温暖与约束、求学的艰辛与快乐、事业的成就与失败;人情冷暖、生离死别;下岗失业、晋升获奖;家人间的纠纷、人际交往的困惑,无一不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3.文化背景的差异

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差异导致生活态度迥异,并且影响到某些心理行为障碍及临床症状的表现。调查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的人常伴有情绪障碍躯体化趋势;某些宗教文化易助长自罪心理;有的地域的精神病患者多把病态向外界投射攻击他人,有的地域的精神病患者则症状内转,自责自罪,忧郁自伤。

4.人工生态环境

人工生态环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密度 随着人口增长,社会的不断城市化,导致人口密度剧增,个人生存和生活的空间越来越拥挤,在心理上产生“超负荷”状态,使得人们以消极的方式来反抗环境,如攻击性增强、人际关系冷漠等。

(2)环境污染 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城市工厂林立,高科技产品在生活中的渗透,诸如噪音污染、水质污染、空气污染、光波污染、电磁波辐射等环境污染都可直接或间接地损害人的身心健康。

(3)天气状况 由于环境污染、人为破坏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沙尘暴等恶劣天气,已使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与“惩罚”,并不可避免地损害人的身心健康。

社会因素影响着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同时和我们的情绪密切相关。

②自卑:关于自卑,我们先看一段新闻:

2月27日,爱联派出所民警涂福金在开展出租屋摸排工作中,发现居住在一出租屋的男子展某精神恍惚,有吸食毒品的嫌疑,遂传唤其到派出所进一步调查,经尿检呈阳性。在审查中,展某很快就承认自己吸食冰毒的行为,自称因为患有脱脊鞘性脊髓炎而导致右腿瘫痪,生活上的压力以及工作上的碰壁让他对人生失去信心,在他心里一直有强烈的自卑感,2月27日凌晨,在一网友的怂恿下,第一次沾上毒品。

“毒品是个噬人漩涡,一旦踏入,便会夺走你的一切。”展某悔恨地说,虽然他是第一次沾上毒品,但是毒品的危害他已尝试到,吸食毒品会让其晕乎乎的,精神恍惚,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一旦上瘾,便会失去一切。展某希望趁自己还没有上瘾,还可以悬崖勒马,将以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自己,面对人生,创造幸福的生活。

我们通过上面的新闻可以看出一个人心理的健康对于我们生活态度的改变是多么的密切相关。这种心理表现为对自己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在交往中缺乏自信(主要因素),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一遇到有错误的事情就以为是自己不好。这样导致他们失去交往的勇气和信心。

关于自卑的定义:

自卑是一种不能自助和软弱的复杂情感。有自卑感的人轻视自己,认为无法赶上别人。A.阿德勒对自卑感有特殊的解释,称其为自卑情结。他对于这个词主要有两种相联系的用法:首先,自卑情结指以一个人认为自己或自己的环境不如别人的自卑观念为核心的潜意识欲望、情感所组成的一种复杂心理。其次,自卑情结指一个人由于不能或不愿进行奋斗而形成的文饰作用。自卑情结是由婴幼儿时期的无能状态和对别人的依赖而引起的,对人有普遍的意义,能驱使人成为优越的力量,但又是反复失败的结果。自卑情感,是可以通过调整认识和增强自信心并给予支持而消除。

自卑的意思是低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自卑,可以说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同时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诸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

自卑是一种自我否认,对自己没有信心,也对自己不认同的心理表现。

自卑主要的表现在于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同时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诸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而详细的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敏感

过分敏感,自尊心强。弱体群体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唯恐被人忽略,过分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任何负面的评价都会导致内心激烈的冲突,甚至扭曲别人的评价,比如,别人真诚地夸他,他会认为是挖苦。他们非常敏感,跟他们交往时,必须谨小慎微,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都会在其内心引起波澜,胡乱猜疑。

2.失衡

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弱势地位,使他们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体验不到自身价值,甚至还会遭到强势群体的厌弃。自我价值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丧失自我价值体验,使他们心态失衡,陷入恶性的心理体验之中,走不出这个心理的阴影,就很难摆脱现实的困境。别人欺负他,即使内心不服气,也自认为是正常的,非常认同自己的弱势身份。这种强烈的自卑心理极易导致自杀行为。

3.情绪化

他们表面上好象逆来顺受,然而过分压抑恰恰积聚了随时爆发的能量。由于他们缺少应对能力,失业、离异、患病等生活事件很容易导致心理压力。当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认为别人睢不起自己,难以忍受,往往产生过激言行。比如有些民工受老板欺负,会因此自杀。他们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大动干戈,拳脚相向。有时当他们无力应对危机时,还会自残,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看到这里,大家会问我产生的原因,但是我先给你们一个问题,你自卑的时候你是怎么看待自己的?是不是上文中提到的身份认同的不肯定?

自卑心理(inferiority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kaxq.com/scqjff/143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深层清洁_深层清洁皮肤_怎样深层清洁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