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线虫9广州管圆线虫人体

  • 来源:不详
  • 时间:2021-12-16 16:21:05
最权威的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
第十三章线虫第九节 广州管圆线虫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cantonensis(Chen,)Dougherty,]成虫寄生于鼠类肺部血管,幼虫偶尔可寄生人体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陈心陶(,)首先在广州的家鼠体内发现该虫,命名为广州肺线虫(PulmonemacantonensisChen),后由Matsumoto()在台湾报道,年由Dougherty订正为本名。人体首例广州管圆线虫病是Nomura和Lin于年在台湾省发现的。成虫线状,细长,体表具微细环状横纹。头端钝圆,头顶中央有一小圆口,缺口囊。雄虫长11~26mm,宽0.21~0.53mm,交合伞对称,呈肾形。雌虫长17~45mm、宽0.3~0.66mm,尾端呈斜锥形,子宫双管形、白色、与充满血液的肠管缠绕成红、白相见的螺旋纹,十分明显,阴门开口于肛孔之前(图13-21)。第3期幼虫为感染期幼虫,外形呈细杆状,大小为0.~0.mm×0.~0.mm,虫体无色透明,体表具有两层外鞘。头端稍圆,尾部顶端骤变尖细,食管比虫体长度1/2稍短,可见排泄孔、肛孔及生殖原基(图13-21)。图13-21广州管圆线虫生活史过程需要两个宿主,经历成虫、卵、幼虫3个发育阶段(图13-22)。成虫寄生于终宿主鼠的肺动脉内。虫卵产出后进入肺毛细血管,第1期幼虫孵出后穿破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沿呼吸道上行至咽,再吞入消化道,随后与宿主粪便一起排出。第1期幼虫在体外潮湿或有水的环境中可活3周,但不耐干燥,当它被吞入或主动侵入中间宿主螺类或蛞蝓体内后,可进入宿主肺及其他内脏、肌肉等处,在适宜温度(25~26℃)下,约经1周蜕皮为第2期幼虫,2周后经第2次蜕皮,发育成为第3期幼虫,即感染期幼虫。鼠因吞食含有第3期幼虫的中间宿主、转续宿主或被第3期幼虫污染的食物而受感染。幼虫在鼠胃内脱鞘后进入肠壁小血管,随血流到达绳梯各器官,但多数虫体沿颈总动脉到达脑部,在脑组织经过2次蜕皮后从脑静脉系统通过右心而到肺动脉定居。从第3期幼虫感染终宿主至其粪便中出现第一期幼虫约需6~7周。1条雌虫平均每天可产卵约个。常见的中间宿主有褐云玛瑙螺、福寿螺和蛞蝓,此外还有皱疤坚螺、短梨巴蜗牛、中国圆田螺和方形环棱螺。转续宿主有黑眶蟾蜍、虎皮蛙、金线蛙、蜗牛、鱼、虾和蟹等。终宿主以褐家鼠和黑家鼠较多见,此外还有黄胸鼠、白腹巨鼠、黄毛鼠和屋顶鼠等。人因生食或半生食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而感染,生吃被第3期幼虫污染的蔬菜、瓜果或喝含幼虫的生水也可感染。动物实验提示,第3期幼虫可经皮肤主动侵入宿主。由于人是本虫的非适宜宿主,故在人体内第3期幼虫通常滞留在中枢神经系统,不在肺血管内完成其发育。但如果幼虫进入肺似也可完成发育。虫体停留在第4期幼虫或成虫早期(性未成熟)阶段。近年有报道在2岁以下婴幼儿死亡病例尸解时发现肺部有成虫。图13-22广州管圆线虫生活史广州管圆线虫病(angiostrongyliasis)是一种幼虫移行症,能引起多个器官损伤。其幼虫在体内移行,通过肠壁、肝脏、肺、脑时可引起一系列机械性损伤,此外,其分泌物、代谢产物具有毒性作用。最严重的是3期幼虫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此病以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为特征,病变可发生在大脑,脑膜,还可波及小脑,脑干和脊髓,颅神经和脊神经也可受累。主要病理改变为充血、出血、脑组织损伤及由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所组成的肉芽肿性炎症反应。病人有神经系统受损的症状和体征,如急性脑膜脑炎或脊髓炎或神经根炎的表现。最明显的症状为急性剧烈头痛、颈项强直等脑膜脑炎表现,可伴有颈部运动疼痛、恶心、呕吐、低度或中度发热。头痛一般为胀裂性乃至不能忍受,起初为间歇性,以后发作渐频或发作期延长,出现持续性头痛。止痛药仅对45%病例有短时间缓解。头痛部位多在额部,其次为颞、枕部、也可同时发生于多个部位。部分患者可出现头、躯干或四肢的感觉异常,例如麻木、疼痛,烧灼感、针刺感,可有痛觉过敏、暂时性的面部或肢体麻痹、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早期常见间歇性嗜睡或昏睡,可随头痛减轻而好转,还可出现病理反射。少数患者可出现昏迷,为病情凶险征兆。本虫偶见于眼内,可造成视力障碍,甚至失明,少数可有眼肌麻痹。侵犯肺部可出现咳嗽等症状,肺X线检查可见阴影。如侵犯消化系统可有腹痛、腹泻或便秘,部分患者肝肿大。绝大多数病人预后良好,极个别感染严重者有后遗症甚至死亡。温州同批感染的47例患者临床分析表明,潜伏期最短1天,最长27天,平均潜伏期为10.25天。主要症状有头痛(91.5%),躯体疼痛(93.6%),游走性疼痛(70.2%),皮肤触摸痛(63.8%),低中度发热(53.2%)或高热(4.3%)。此外,还有鼻部、眼部或肺部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报道。近年国内有报道2岁以下婴幼儿感染,症状比成人更严重,易造成误诊。诊断本病的依据:1.流行病学资料近期(2个月内)进食了生的或半生的淡水螺肉、转续宿主(鱼、虾、蟹、蛙、蛇等)的肉和未清洗干净的蔬菜等。2.临床表现起病较急、发热、剧烈头痛,有某种神经系统受损的症状和体征,如急性脑膜脑炎或脊髓炎或神经根炎的表现。检查时可有颈部强直或有各种部位的皮肤感觉异常(如麻木、疼痛、针刺感、烧灼感等)。3.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增加,嗜酸性粒细胞轻至中度增多。脑脊液检查可见脑脊液压力增高,嗜酸细胞增多(超过10%),蛋白、糖、氯化物可轻度增高或正常。4.免疫学检查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或金标法检测血液及脑脊液中抗体或循环抗原阳性。用ELISA检测病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是目前诊断本病的最常用方法。5.影像学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MRI)表现多种多样,可见脑、脊髓内多发长条形影或结节状强化病灶和软脑膜强化。6.病原学检查从脑积液中或眼内等部位查出幼虫或发育期雌性成虫或雄性成虫可确诊,但一般检出率不高。以上1~5可作临床诊断依据。此外,本病需与病毒性脑膜脑炎、结核性脑膜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膜炎及其它寄生虫病相鉴别。广州管圆线虫病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地区、太平洋岛屿、日本和美国,我国主要在台湾、香港、广东、浙江、福建、海南、天津、黑龙江、辽宁、上海、湖南等地,多数呈散在分布,但也有群体暴发流行的报道,如年,浙江省温州市首次暴发广州管圆线虫病,人因食用凉拌“辣味螺肉”而造成47人发病;年,在北京因食用未煮熟的螺肉暴发群体广州管圆线虫病,确诊患者达例。此病日益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食源性传染病之一。广州管圆线虫可寄生在几十种哺乳动物体内,包括啮齿类、犬类、猫类和食虫类,其中鼠类是最主要的传染源。我国大陆报告在流行区鼠类的感染率为0.08%~16.5%,台湾省报告褐家鼠感染率为8%~71%,日本报告褐家鼠的感染率为14.3%~77.0%。本虫的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多达50余种。在我国广东、海南、云南、浙江、台湾和香港等地发现的中间宿主主要有福寿螺和褐云玛瑙螺。据调查,我国大陆福寿螺对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感染率为18.6%~69.4%,褐云玛瑙螺为12.7%~55.89%。本虫的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多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除可供食用外,它们还经常出没于房前屋后、庭院、花园、草地、沟渠,甚至厨房、卫生间等潮湿地方,本虫的幼虫有可能在这些动物活动过的地方,随其分泌的粘液遗留在各处,婴幼儿可因在地上爬玩或玩弄这些动物而感染,成人也可通过这种方式感染。人是广州管圆线虫的非适宜宿主,很少能在人体肺部发育为成虫。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幼虫不能离开人体继续发育。人类的感染主要是由于人们的不良饮食习惯引起,有该病流行的地区都因为有生吃或半生吃水产食物的习惯。例如某些地方习惯生吃或半生吃含第3期幼虫的软体动物,特别是福寿螺、褐云玛瑙螺而引起感染。太平洋的一些岛屿、泰国以及我国沿海一带和台湾等地居民都有生吃或半生吃螺、虾、鱼、蟹的习惯。我国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居民有生吃或半生吃虾、蟹及其制品的习惯,这些都与本病的传播有关。预防本病要大力开展卫生宣教工作,增强群众自我保护意识。不吃生或半生的中间宿主(螺类)及转续宿主的肉,不吃未洗净的生菜、不喝生水;对淡水螺食物要加强监测和管理,从事螺肉加工人员要避免污染。加强环境卫生和灭鼠工作,灭鼠以控制传染源对预防本病有十分重要意义。阿苯达唑对本病有良好疗效,若能得到及时的诊断与治疗,则效果好、预后佳。(何蔼)(文献资料源自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人体寄生虫学》第七版,李雍龙主编,年人民卫生出版社。)

过往章节,点击下划线文字查看

目录

第一篇总论第一章引言第一节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第二节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三节正在出现的寄生虫病第四节寄生虫学的研究与发展方向

第二章寄生虫的生物学

第一节寄生关系及其演化第二节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与宿主类型第三节寄生虫的营养与代谢第四节寄生虫的生殖潜能第五节寄生虫的分类系统

第三章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及寄生虫感染的特点

第四章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第五章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制

第一节寄生虫病流行的环节

第二节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

第三节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

第四节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第二篇医学原虫学

第六章医学原虫概论

第七章叶足虫

第一节溶组织内阿米巴

第二节其他消化道阿米巴

第三节致病性自由生活阿米巴

第八章鞭毛虫

第一节杜氏利什曼原虫

第二节锥虫

第三节蓝氏贾第鞭毛虫

第四节阴道毛滴虫

第五节其他毛滴虫

第九章孢子虫

第一节疟原虫

第二节刚地弓形虫

第三节隐孢子虫

第四节其他孢子虫

第十章纤毛虫

结肠小袋纤毛虫

第三篇医学蠕虫学

第十一章吸虫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华支睾吸虫

第三节布氏姜片吸虫

第四节肝片形吸虫

第五节并殖吸虫

第六节裂体吸虫(血吸虫)

第七节其他人体寄生吸虫

第十二章绦虫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曼氏迭宫绦虫

第三节阔节裂头绦虫

第四节链状带绦虫

第五节肥胖带绦虫

第六节亚洲牛带绦虫

第七节微小膜壳绦虫

第八节缩小膜壳绦虫

第九节细粒棘球绦虫

第十节多房棘球绦虫

第十一节犬复孔绦虫

第十二节其他人体寄生绦虫

第十三章线虫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似蚓蛔线虫

第三节毛首鞭形线虫

第四节蠕形住肠线虫

第五节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第六节粪类圆线虫

第七节旋毛形线虫

第八节丝虫

一、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二、旋盘尾丝虫三、罗阿罗阿丝虫本篇章相关资料

蛔虫、鞭虫、钩虫-线虫(上)?形态看看

旋毛虫、蛲虫、丝虫-线虫(下)【形态看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kaxq.com/scqjpf/143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深层清洁_深层清洁皮肤_怎样深层清洁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